美國對中國嘅態度係咪真係開始軟化?美國國務卿盧比奧喺接受專訪時表示,美中雖然喺多個議題上持續有分歧,但雙方正進入一個所謂嘅「戰略穩定期」。佢指出,如果爆發全面嘅美中貿易衝突,唔單止美中兩國經濟會受損,全球經濟都會大受打擊。喺台海局勢持續升溫、印太地區緊張升級嘅背景下,美國外交政策係咪正默默尋求對華關係嘅某種新平衡?
盧比奧喺昨日接受訪問嘅時候,回應咗外界對美中政策「轉風」嘅疑問。主持人提到,台灣總統賴清德傳出有意8月訪美並過境,卻被特朗普政府拒絕喺紐約停留。有報道話,呢個決定好可能係受到中國施壓影響。另外,美國喺南亞立場似乎逐漸傾向巴基斯坦,令部分觀察者懷疑,美方係咪正與北京進行某種「靜音談判」,希望為未來避免正面衝突鋪路。
盧比奧則強調,美中之間「每日都有新分歧」,從貿易、南海爭議到高科技競爭無一倖免。不過佢亦重申,美國喺印太地區嘅承諾冇變,會繼續支持自由航行、保障台灣與菲律賓等盟友利益。佢話,美國印太戰略目的係維持區域穩定,唔畀霸權擴張,並加強與盟國嘅合作。
盧比奧坦言,美中作為全球最大嘅兩個經濟體,彼此嘅貿易關係關乎全球經濟命脈。佢話,如果真係打起全面貿易戰,美國可能會喺短期內有啲着數,但長遠嚟講,全世界都會損手,尤其係中國經濟會面對更大壓力。佢講得直白:「一個成熟嘅外交政策,應該講求利益同戰略嘅平衡。」
談到貿易談判,盧比奧表示雖然雙方尚未達成全面協議,但短期內已有部份共識,並延長現時安排。不過,佢亦坦言,美國對中國仍有大量「頭痛位」未解決,包括供應鏈安全、強制技術轉讓、知識產權保護等問題。而且美國自己喺政策執行方面都有漏洞,急需補強。佢認為,面對中國崛起,美國必須推出更整全、更有深度嘅應對方案。
盧比奧嘅發言亦道出美國喺目前地緣政治複局中所作嘅抉擇。台海局勢越趨緊張之際,美國一方面要堅守對台灣《台灣關係法》下嘅承諾,另一方面又要避免與中國直接爆發衝突,免得影響全球金融與供應鏈穩定。賴清德無法過境紐約嘅事件,就反映出特朗普政府喺處理兩岸敏感議題時小心翼翼,力求不挑起更大風波。
「戰略穩定期」呢個講法,令唔少分析認為,美國有意喺對抗同合作之間摸索新平衡,希望降溫美中之間不必要嘅摩擦。不過亦有聲音指出,美方態度未必係軟化,只係外交手段變得更務實、更隱晦。盧比奧話得清楚,美國對外政策最終目標係守護國家利益,並確保全球經濟唔會被大國角力拖垮,背後需要細膩嘅戰略部署同多層次嘅布局。
盧比奧嘅談話再次揭示美中關係處於一個微妙階段。喺全球經濟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嘅現實下,美中互動不止係兩國之間嘅事,更牽動全世界神經。美國未來點樣喺支持盟友、確保印太穩定同防止經濟脫鉤之間攞捏分寸,勢必成為國際觀察者持續追蹤嘅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