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政府喺今年6月取消原定與台灣國防部長顧立雄進行嘅防務會談,深化外界對美國總統特朗普喺支持台灣議題上所抱持嘅疑慮。據消息人士透露,特朗普政府喺權衡對台政策時,似乎更加傾向避免任何可能損害美中關係嘅行動,尤其喺中美貿易談判即將展開之際。呢項決定不但加深咗台北方面嘅不安,亦反映出特朗普第二任期內對華政策出現微妙變化。
根據《金融時報》報導,顧立雄原本計劃前往華盛頓地區,與美國國防部負責政策嘅副部長科爾比(Elbridge Colby)會面。科爾比係特朗普第一任期內曾任職嘅國防部官員,以對華強硬立場聞名。不過,就喺最後一刻,美方取消咗呢場會議。報導引述多名知情人士指出,此舉與中美貿易談判當前敏感時機有關。中國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與美國嘅貿易摩擦已持續多年。特朗普重返白宮後承諾進一步加強對華關稅同科技限制,而任何被視為「親台」動作,都可能被北京解讀為挑釁,進而影響談判進展。
路透社亦有轉載呢項消息,並指出白宮、五角大樓同台灣駐美代表處都未有回應置評請求。呢份沉默進一步加大咗外界解讀空間。有分析指出,雖然特朗普喺競選期間多次強調支持台灣,但實際執政時,仍需面對國內經濟壓力與國際地緣政治現實。特朗普亦曾表示,希望透過談判解決中美貿易爭端,甚至暗示可能喺某啲領域尋求妥協,以實現「美國優先」嘅經濟目標。相比之下,台灣議題雖然重要,但未必係特朗普嘅核心議程,特別喺中美關係已因南海、科技同人權議題而趨向緊張之際。
呢次退讓並非特朗普政府近期唯一涉及台灣嘅敏感事件。本週,亦有另一宗相關新聞亦浮出水面,美國政府拒絕台灣總統賴清德喺前往中南美洲友邦訪問途中過境紐約。根據《金融時報》早前報導,呢項決定同樣被視為特朗普向北京釋出讓步訊號。賴清德原本計劃於8月出訪巴拉圭等國,並於美國過境停留。不過,國務院以「維持台海穩定」為由,否決咗紐約停留嘅安排。美方可能改為允許佢喺夏威夷或關島等地低調過境,以降低政治敏感度。
喺前日美國國務院例行記者會上,有記者直接詢問賴清德過境安排是否遭延期,以及白宮或國務院喺中間扮演咗咩角色。國務院發言人布魯斯(Tammy Bruce)回應稱:「台灣目前尚未正式公布賴總統任何出訪計劃,因此外界一切揣測尚屬言之過早。目前冇正式安排,也就談不上取消或延期。」佢強調,美國長期歡迎台灣高層官員,包括總統喺內,過境美國,並指出呢做法符合長年政策與慣例。布魯斯重申美國奉行「一中政策」,依據包括《台灣關係法》、美中三個聯合公報,以及對台嘅「六項保證」。佢補充道:「我哋致力於維持台海和平與穩定,呢個立場並無改變。」
雖然呢番回應延續一貫官方立場,但未能完全平息外界憂慮。北京方面對特朗普政府處理台灣事務一向高度警惕。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最近喺記者會上表示,任何強化美台軍事聯繫嘅舉動,都會被視為干涉中國內政,並可能導致嚴重後果。事實上,自特朗普2024年成功連任後,北京一直擔心其可能延續第一任期內嘅對華強硬作風,例如加大對台軍售或安排高層互訪。但從近期事件睇嚟,特朗普似乎選擇務實外交路線,盡量避免喺貿易談判敏感期內激怒北京。
回顧歷史,美台關係喺特朗普第一任期內確實有所升溫。2018年,特朗普簽署《台灣旅行法》,打破禁忌,允許雙方高層互訪;2020年,美國衛生部長阿札爾(Alex Azar)訪台,寫下新紀錄。不過,喺中美貿易戰升溫過程中,特朗普亦曾展現彈性,例如對華為禁令有所調整。喺今日全球供應鏈重組、地緣局勢日益複雜之際,特朗普第二任期面對更大挑戰。經濟學家指出,若中美談判破裂,美國或將面臨新一輪通脹壓力,而台灣作為全球半導體鏈條關鍵一環,其穩定性對美國尤其重要。
至於台北方面,反應相對低調。台灣國防部僅回應稱顧立雄出訪屬機密,不作評論。不過,據悉台灣內部對特朗普政府嘅審慎態度感到擔憂,擔心會削弱美台防務合作。顧立雄自2024年上任以來,積極推動國防改革,特別喺不對稱戰略與科技自主方面有所突破。今次取消會談,有可能影響雙方喺武器採購、情報交流等領域嘅合作進度。
國際觀察家普遍認為,近期發展反映特朗普外交策略正朝向更現實主義方向傾斜。佢雖然對外以「鷹派」形象示人,但實際作風偏向交易導向。在支持台灣方面保持一定力度同時,避免與中國正面衝突,以確保美國喺印太地區整體戰略優勢。隨住中美角力持續升溫,台海局勢依然充滿不確定性,而未來幾個月內中美貿易談判嘅進展,或將左右美台關係嘅走向。美國政府喺今年6月取消原定與台灣國防部長顧立雄進行嘅防務會談,深化外界對美國總統特朗普喺支持台灣議題上所抱持嘅疑慮。據消息人士透露,特朗普政府喺權衡對台政策時,似乎更加傾向避免任何可能損害美中關係嘅行動,尤其喺中美貿易談判即將展開之際。呢項決定不但加深咗台北方面嘅不安,亦反映出特朗普第二任期內對華政策出現微妙變化。
根據《金融時報》報導,顧立雄原本計劃前往華盛頓地區,與美國國防部負責政策嘅副部長科爾比(Elbridge Colby)會面。科爾比係特朗普第一任期內曾任職嘅國防部官員,以對華強硬立場聞名。不過,就喺最後一刻,美方取消咗呢場會議。報導引述多名知情人士指出,此舉與中美貿易談判當前敏感時機有關。中國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與美國嘅貿易摩擦已持續多年。特朗普重返白宮後承諾進一步加強對華關稅同科技限制,而任何被視為「親台」動作,都可能被北京解讀為挑釁,進而影響談判進展。
路透社亦有轉載呢項消息,並指出白宮、五角大樓同台灣駐美代表處都未有回應置評請求。呢份沉默進一步加大咗外界解讀空間。有分析指出,雖然特朗普喺競選期間多次強調支持台灣,但實際執政時,仍需面對國內經濟壓力與國際地緣政治現實。特朗普亦曾表示,希望透過談判解決中美貿易爭端,甚至暗示可能喺某啲領域尋求妥協,以實現「美國優先」嘅經濟目標。相比之下,台灣議題雖然重要,但未必係特朗普嘅核心議程,特別喺中美關係已因南海、科技同人權議題而趨向緊張之際。
呢次退讓並非特朗普政府近期唯一涉及台灣嘅敏感事件。本週,亦有另一宗相關新聞亦浮出水面,美國政府拒絕台灣總統賴清德喺前往中南美洲友邦訪問途中過境紐約。根據《金融時報》早前報導,呢項決定同樣被視為特朗普向北京釋出讓步訊號。賴清德原本計劃於8月出訪巴拉圭等國,並於美國過境停留。不過,國務院以「維持台海穩定」為由,否決咗紐約停留嘅安排。美方可能改為允許佢喺夏威夷或關島等地低調過境,以降低政治敏感度。
喺前日美國國務院例行記者會上,有記者直接詢問賴清德過境安排是否遭延期,以及白宮或國務院喺中間扮演咗咩角色。國務院發言人布魯斯(Tammy Bruce)回應稱:「台灣目前尚未正式公布賴總統任何出訪計劃,因此外界一切揣測尚屬言之過早。目前冇正式安排,也就談不上取消或延期。」佢強調,美國長期歡迎台灣高層官員,包括總統喺內,過境美國,並指出呢做法符合長年政策與慣例。布魯斯重申美國奉行「一中政策」,依據包括《台灣關係法》、美中三個聯合公報,以及對台嘅「六項保證」。佢補充道:「我哋致力於維持台海和平與穩定,呢個立場並無改變。」
雖然呢番回應延續一貫官方立場,但未能完全平息外界憂慮。北京方面對特朗普政府處理台灣事務一向高度警惕。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最近喺記者會上表示,任何強化美台軍事聯繫嘅舉動,都會被視為干涉中國內政,並可能導致嚴重後果。事實上,自特朗普2024年成功連任後,北京一直擔心其可能延續第一任期內嘅對華強硬作風,例如加大對台軍售或安排高層互訪。但從近期事件睇嚟,特朗普似乎選擇務實外交路線,盡量避免喺貿易談判敏感期內激怒北京。
回顧歷史,美台關係喺特朗普第一任期內確實有所升溫。2018年,特朗普簽署《台灣旅行法》,打破禁忌,允許雙方高層互訪;2020年,美國衛生部長阿札爾(Alex Azar)訪台,寫下新紀錄。不過,喺中美貿易戰升溫過程中,特朗普亦曾展現彈性,例如對華為禁令有所調整。喺今日全球供應鏈重組、地緣局勢日益複雜之際,特朗普第二任期面對更大挑戰。經濟學家指出,若中美談判破裂,美國或將面臨新一輪通脹壓力,而台灣作為全球半導體鏈條關鍵一環,其穩定性對美國尤其重要。
至於台北方面,反應相對低調。台灣國防部僅回應稱顧立雄出訪屬機密,不作評論。不過,據悉台灣內部對特朗普政府嘅審慎態度感到擔憂,擔心會削弱美台防務合作。顧立雄自2024年上任以來,積極推動國防改革,特別喺不對稱戰略與科技自主方面有所突破。今次取消會談,有可能影響雙方喺武器採購、情報交流等領域嘅合作進度。
國際觀察家普遍認為,近期發展反映特朗普外交策略正朝向更現實主義方向傾斜。佢雖然對外以「鷹派」形象示人,但實際作風偏向交易導向。在支持台灣方面保持一定力度同時,避免與中國正面衝突,以確保美國喺印太地區整體戰略優勢。隨住中美角力持續升溫,台海局勢依然充滿不確定性,而未來幾個月內中美貿易談判嘅進展,或將左右美台關係嘅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