擁有超過40年歷史、連接香港與內地嘅重要陸路口岸,沙頭角口岸,將喺本周五(8月1日)正式展開拆卸重建工程。工程首階段包括拆卸現有設施,預計需時3至4個月,其後喺明年上半年展開基坑開挖工作。
重建後,口岸將由現時嘅客貨運綜合性口岸,轉型為純旅客檢查口岸,並引入「合作查驗、一次放行」創新通關模式。立法會議員劉國勳表示,若兩地政府配合順利,希望工程可於2029年完成,最遲唔遲過2031年,讓口岸重新投入服務,便利旅客。
重建計劃源於設施老化同提升通關效率嘅共同需求。沙頭角口岸自1985年啟用以來,一直係香港新界東北與深圳之間嘅重要通道。不過自COVID-19疫情爆發後,該口岸已暫停旅客通關,只保留有限嘅貨運功能。經雙方協商,並獲中國國務院批准,沙頭角重建計劃終於正式啟動。
今次工程將採用「跨河建」方式喺蓮塘河上興建新結構,避開河道限制同時擴大範圍。根據規劃,新口岸面積將增加超過十倍,總佔地達4.4萬平方米,其中約3萬平方米作為通關設施,包括出入境大堂、自助通道、安檢設施等;其餘1.4萬平方米預留作商業用途,如免稅店、餐飲區、旅客休息區等,預計有助注入商業活力,帶動本地經濟。
劉國勳昨日到訪沙頭角,同沙頭角合作區發展中心主任何召新會晤後向傳媒介紹項目詳情。佢認為,沙頭角重建不但為邊境地區帶來新動力,更有望將該區發展成為香港嘅新旅遊樞紐。
現時,政府正研究喺年內試行以「團進團出」模式,開放中英街禁區予旅客參觀。中英街一街兩制,半邊屬港半邊屬內地,一直係禁區,需要特別許可證先可進入。劉國勳話,若居民接受程度理想,當局會考慮限額開放予個人旅客,有望帶動旅遊同時保持社區寧靜。
通關容量方面亦會大幅提升,由目前每日僅1500人次,升至初期每日4萬人次,未來甚至可達每日10萬人次,紓緩現有口岸壓力。目前中港之間有六個陸路口岸,包括落馬洲、文錦渡、羅湖、深圳灣、蓮塘/香園圍同福田。沙頭角口岸將成為繼新皇崗口岸後,第二個試行「合作查驗、一次放行」模式嘅通關設施。
保安局局長鄧炳強早前指出,該模式設於邊界線兩側,港人一次排隊即可完成雙邊出入境檢查。香港居民由港出境往內地需用回鄉證,返港則以身份證通關。佢強調港府唔會主動將港人資料交予內地部門,使用者須自行授權並登記,確保私隱符合香港數據保障原則。
鄧炳強進一步透露,新皇崗口岸將喺明年率先試行此通關模式,沙頭角緊隨其後,反映兩地政府對推動通關現代化同大灣區互聯互通嘅決心。配合香港北部都會區發展,沙頭角口岸未來將連接深圳鹽田區,進一步推動區域經濟同旅遊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