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針對惡性襲擊事件嘅訊息管控愈趨嚴格,引起公眾對官方透明度嘅強烈不滿。最近北京郊區發生一宗車輛撞人案,官方通報刻意略去關鍵細節,連網上流傳嘅現場相片都迅速被刪,激起大批網民批評,突顯當局對敏感事件嘅審查機制進一步加強。
根據《財新網》報道,上月底一架汽車喺北京郊區一間小學附近撞傷多名兒童,但官方只發簡單聲明,指一名35歲男司機因「操作不當」撞到行人,完全冇提到事發地點係學校附近,亦無交代傷者中包括兒童。事故後,有相片顯示大約六七人倒臥街頭,但好快就喺網上被刪晒,引來不少人喺微博留言:「我哋要真相!」
自從習近平2012年上台後,中國政府擴大咗對訊息嘅控制範圍,視之為維穩手段,防止社會動盪。無論係經濟壞消息、LGBTQ+議題,定係所謂「無差別襲擊事件」,例如駕車或持刀隨機傷人,通通都受到唔同程度審查。有專家分析,當局加強訊息控管,可能係想防止模仿犯出現,亦可能係地方政府想掩蓋防範不力。
近年中國駕車撞人事件屢見不鮮,好多時候會見到大量120救護車出動,但官方報導通常內容極少,唔講清楚。回顧去年秋季,多宗襲擊案震撼全國,但由於資訊稀少,外界難以判斷事件是否越嚟越頻繁。
以前,當局處理類似案件時,起碼會交代事件背景,常用理由包括兇徒因經濟困境、個人打擊等發洩情緒。但喺去年11月珠海一宗重大事件之後,做法開始改變。當時一名男司機因離婚糾紛,喺珠海體育中心駕車衝撞人群,造成35人死亡。事件震驚全國,高層隨即下令加強防範。僅僅八日後,湖南一間小學門外發生SUV撞學生案,導致30名兒童與成人受傷,官方直至兇手被判刑時先至公開詳細資料。
之後,訊息封鎖愈演愈烈。今年4月,金華一間小學外有車撞人,最少三家省級媒體曾報導,但好快被下架,至今官方冇出過聲。僅過咗12日,山東滕州市又有車衝向公車站,引致多人傷亡。呢次當局依然保持沉默,5月4日網上出現事故片段亦迅速被刪。第二日網民開始不滿,要求警方公布司機身份同死傷人數。
連《環球時報》前總編胡錫進都喺社交平台警告:「任何地方都唔應該喺通報呢啲事上退縮,如果咩都可以唔講,長遠嚟講只會導致訊息透明度退步。」
史丹佛大學研究數碼審查同訊息操控嘅學者潘潔(Jennifer Pan)指出,地方政府傾向隱瞞對自身不利消息,避免被問責。不過,一旦事件引起公眾注意,中央可能會出手介入,嘗試以官方聲音維護體制合法性。
例如滕州事件發生後48小時,先有官方指司機酒後駕駛,釀成六死,非蓄意襲擊。此後,地方政府似乎採取「速發簡報」新策略——事件一出即發通報,但避談核心細節。好似5月15日北京一間小學外發生撞人案,交通警幾小時內發公告,只話建安西路一車側撞行人,四人受傷,司機被拘,但冇提學校喺旁邊。當晚,現場有警方戒備,一名社區義工甚至警告居民唔好同陌生人講嘢。
六星期後,6月26日,北京密雲區再有車撞傷兒童。財新網訪問咗當地商戶同醫院,證實有小朋友受傷,但官方至今仍冇說明是否故意所為。近幾個月,起碼兩宗車撞人事件都引起網民強烈關注,要求官方公開真相。
審查制度短期或可壓抑不滿,但長遠只會侵蝕民眾對政府嘅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