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家近日發表一項引人注目的研究,指出火星地下可能存在生命形式。這項由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何洪平教授和朱建熙教授領導的研究,於2025年7月18日發表在《科學進展》(Science Advances)期刊上。研究團隊透過模擬地殼斷層活動,發現地震驅動的岩石裂縫能分解水分子,產生富含能量的化合物,如氫氣(H₂)和過氧化氫(H₂O₂)等氧化劑。這些物質在裂縫系統中形成獨特的氧化還原梯度,影響地下水和岩石中鐵的氧化還原循環,從而支持微生物的代謝活動。
傳統科學界普遍認為許多生命形式依賴陽光進行光合作用,但這項研究挑戰了這一觀念。團隊發現,地球深處的微生物能透過岩石與水的化學反應獲取能量,依賴無機氧化還原反應,而非有機物質或陽光。研究顯示,地震相關斷層活動產生的氫氣量,比其他已知途徑如蛇紋石化或輻射分解高出多達10萬倍。這不僅突顯深層生物圈的能量來源豐富,還顯示其生態多樣性遠超預期。
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的探測數據進一步支持這一假設。NASA的InSight探測器自2018年起檢測到火星地震活動,顯示火星表面下可能存在水,以水合礦物形式存於10至20公里深度,這為微生物活動創造有利條件。此外,好奇號(Curiosity)探測器在蓋爾隕石坑(Gale Crater)發現的碳酸鐵證據,表明火星過去曾擁有適合生命的環境。這些發現與中國團隊的模擬結果相呼應,暗示火星地下水岩交互作用可能產生足夠能量,支持獨立於陽光的微生物生態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