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光伏慘遭中國「血洗」  產業鏈崩潰      「唔創新就死」?
德光伏慘遭中國「血洗」  產業鏈崩潰 「唔創新就死」?

德國曾經係光伏產業嘅領軍者,但如今喺中國價格戰嘅衝擊下陷入危機。一波接一波嘅破產潮,令本土企業雪上加霜,連私人住宅安裝太陽能嘅熱潮都開始降溫。最新數據顯示,截至2025年中期,德國光伏裝機總容量約107吉瓦(GW),僅能滿足全國約15%嘅電力需求,但產業鏈上游嘅製造部分幾乎已完全俾中國產品壟斷。專家警告,如果無政府介入,昔日嘅「太陽能谷」恐怕會徹底沒落。

德國東部原本被寄望打造成「太陽能谷」,一度主導全球市場。不過,亞洲特別係中國嘅低價競爭,已令德國產品難以抵擋。光伏組件嘅價格戰愈演愈烈,導致多間企業宣告破產。以瑞士光伏組件製造商伯傑(Meyer Burger)為例,佢喺2025年6月正式為德國子公司申請破產,涉及薩克森-安哈爾特州(Sachsen-Anhalt)Thalheim嘅電池生產廠同Freiberg組件廠,影響約500名員工。破產管理人弗雷斯(Lucas Flöther)表示,公司擁有先進技術與設備,正與潛在投資者洽談,希望能「甩掉舊債」重新開工。但呢個並非孤例,Meyer Burger仲喺5月底關閉美國亞利桑那州(Arizona)嘅組件生產線,裁員數百人,轉而將重心放喺美國科羅拉多州(Colorado)嘅電池生產計劃,預計2025年底投產。

另一家德國光伏巨頭SMA太陽能技術公司(SMA Solar Technology)亦難逃衝擊。該公司位於黑森州(Hessen)北部卡塞爾縣(Kassel)嘅工廠,計劃喺2025年底前裁減德國約700個職位,全球裁員規模則達1,100個。SMA主要生產逆變器,過去係行業亮點,但如今面對中國低價產品嘅侵蝕,市場需求大幅下滑。根據2025年最新報告,歐洲太陽能產業嘅整體困境愈演愈烈,包括Meyer Burger喺內嘅企業都批評市場嚴重扭曲,呼籲歐盟採取反傾銷措施。

市場層面上,德國光伏安裝雖然仍算熱鬧,但增長已經放慢。全國目前大約有530萬台光伏設備,安裝喺屋頂、陽台、空地甚至湖泊水面,而當中絕大多數產品都來自中國,靠住國家補貼同規模經濟取勝。德國太陽能工業協會(BSW)主席柯寧(Carsten Körnig)指出,2019至2023年間,私人住宅光伏需求增長咗十倍,但2024年起需求明顯回落,2025年上半年裝機增幅同比減慢約20%。原因包括疫情後投資熱潮退燒、俄烏戰爭所帶動嘅能源自主需求高峰已過,以及利率上升令家庭財務壓力加劇。協會預測,到2030年裝機容量需達215吉瓦,先能實現政府嘅淨零排放目標,但柯寧提醒:「呢條路絕非易行,特別係儲能電池建設必須加快。」

專家分析認為,德國喺光伏銷售與安裝環節仍有一定優勢,但製造端就危機四伏。柏林應用科技大學教授考施寧(Volker Quaschning)表示,本土企業唯一嘅出路係集中發展高端市場,例如高端逆變器或儲能電池。不過,即使係呢啲領域,外來低價產品同樣虎視眈眈。光伏玻璃製造業更係慘不忍睹,德國僅存嘅布蘭登堡玻璃廠(Brandenburg Glass Factory)已於2024年7月破產。兩任經濟部長曾呼籲設立「抗壓基金」,推動歐盟展開反傾銷調查,但至今無太大進展。

雖然前景黯淡,但創新仲有機會帶來一絲曙光。弗萊堡光伏研究所(Fraunhofer Institute for Solar Energy Systems)所長貝特(Andreas Bett)強調,自新聯合政府上台後,投資者信心受挫,他呼籲德國效法歐盟「淨零產業法案」(Net Zero Industry Act),設立基金扶持本土企業。貝特對德國嘅研發能力仍然有信心:「唔創新,就冇機會。」例如,由該研究所衍生出嘅新創企業NexWafe,正開發低成本矽片製造工藝,計劃喺工業區建廠。呢啲創新有機會重振產業,但前提係政府必須提供稅務優惠同補貼,否則難以對抗中國嘅規模優勢。

德國光伏產業危機反映全球供應鏈嘅轉移。中國佔全球光伏產能超過八成,其低價策略雖然幫助德國加快綠能轉型,但同時摧毀本土製造業。2025年最新數據顯示,歐洲太陽能協會呼籲加強本土供應鏈韌性,預計未來幾年會有更多企業重組或者退出。如果政府再唔出手,例如擴大「抗壓基金」或設立貿易壁壘,德國恐怕會永遠失去光伏製造嘅領導地位。產業轉型刻不容緩,唯有喺進口依賴同本土創新之間搵到平衡,先能守住能源安全同就業穩定。

發佈時間: 2025年07月28日 15:06
關於我們 | 加入我們 | 隱私權聲明 | 免責聲明 | 錯誤回報/意見提供
電郵: hongkongmatters.info@gmail.com

Copyright © 2022 香港元宇宙.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