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首波大罷免落幕      全數失敗     「抗中保台」路線嚴重受挫
台首波大罷免落幕 全數失敗 「抗中保台」路線嚴重受挫

台灣史上最大規模嘅「大罷免」行動第一波投票於26日晚間落幕,針對24位中國國民黨籍立法委員及無黨籍新竹市長高虹安嘅25起罷免案,全數宣告失敗。呢場原本被視為有機會翻轉立法院格局嘅公民運動,以不同意票多於同意票收場。中央選舉委員會預計於8月1日正式公告結果,而第二波罷免案將於8月23日舉行。

根據中選會最新數據,今次投票總投票率超過五成,其中花蓮縣突破六成,反映部分地區選民高度關注。罷免案涵蓋台北、新北、桃園、雲林、花蓮、台東、基隆及新竹等選區,個別結果顯示,同意票雖然喺部分立委如王鴻薇、李彥秀、徐巧芯、葉元之、羅廷瑋、傅崐萁、廖先翔、鄭正鈐等人嘅選區達到或逼近25%門檻,但仍少於不同意票,最終全數否決。不同意票喺多數選區領先7%至33%,只有少數差距僅1個百分點。有啲立委嘅不同意票數甚至高過2024年選舉嘅得票,反映藍營支持者積極動員,或者中間選民轉向;相反,部分同意票逼近臨界線,顯示基層對部份立委嘅不信任感有累積。

呢波罷免行動源於2024年台灣大選後嘅政局動盪。民進黨雖然贏得總統寶座,但國會席次未過半,藍白陣營(國民黨與民眾黨)仍佔優勢。去年4月,國民黨立法院黨團總召傅崐萁率團訪中,會見中國全國政協主席王滬寧,引發「親共」爭議,並激起「青鳥行動」等公民運動。支持者指控被提罷免者涉嫌違法或立場親中,企圖透過罷免改變國會生態。然而,根據《公職人員選舉罷免法》,罷免必須同意票多於不同意票,並達到選舉人總數四分之一,門檻極高。隨住罷免失敗,被提者喺剩餘任期內不得再被提罷免,呢可能令佢哋喺立法院更有恃無恐。

總統賴清德喺27日發文表示:「今天嘅結果唔係某一方嘅勝利,亦唔係另一方嘅失敗。對於投票結果,大家都應該尊重同接受。」佢感謝所有行使公民權利嘅民眾,強調民主過程嘅價值,並呼籲以憲政精神化解內部分歧,證明台灣民主嘅韌性。副總統蕭美琴同前總統蔡英文投票日低調現身,冇多作回應。

國民黨方面則慶賀勝利,黨主席朱立倫形容呢係「台灣人民嘅大勝利」,並要求民進黨籍總統賴清德道歉,結束「政治鬥爭」。台北市長蔣萬安同多位立委現身黨部鞠躬致謝。立法院長韓國瑜發文指,罷免唔應該成為常態,否則會損害台灣自由民主秩序。前總統馬英九基金會執行長蕭旭岑表示,馬英九對結果感到欣慰,認為人民已拒絕「違反台灣利益嘅抗中路線」。投票前夕,數千名國民黨支持者喺台北舉行反罷免集會,高舉標語呼籲「維護民主,拒絕濫罷」,氣氛熱烈。

專家亦有不同分析。國立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研究員蕭怡靖指出,如果第二波罷免及補選後民進黨席次仍未過半,呢場運動可謂徹底失敗,藍營可能更有恃無恐,影響立法院權力平衡。台灣清華大學榮譽講座教授、日本學者小笠原欣幸從國際角度分析,認為國民黨全面勝利,民進黨「抗中保台」路線受挫,可能令中國對台滲透加深,選民顯示對兩岸關係疲勞及經濟優先考量。

嚟緊第二波罷免將針對新北市嘅羅明才、新竹縣嘅林思銘、台中市嘅顏寬恆、楊瓊瓔、江啟臣,以及南投縣嘅馬文君、游顥等7位國民黨立委,同步進行重啟核三廠嘅公民投票,涉及能源政策,勢必激化社會分歧。呢場首波罷免雖然未能改變立法院格局(民進黨51席、國民黨52席、民眾黨8席),但進一步喚醒公民權利意識,亦暴露民主挑戰。分析指,藍營動員得力,加上綠營相對低調,令投票率未如預期高。

發佈時間: 2025年07月28日 15:11
關於我們 | 加入我們 | 隱私權聲明 | 免責聲明 | 錯誤回報/意見提供
電郵: hongkongmatters.info@gmail.com

Copyright © 2022 香港元宇宙.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