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圓代工巨頭台積電近年在美國亞利桑那州投入巨額資金興建產線,旨在提升美國本土晶片製造能力。然而,儘管投資規模達400億美元,這些設施目前僅能滿足美國晶片需求的約7%,凸顯本土生產與龐大市場需求之間的巨大落差。
美國財政部長Scott Bessent近日指出,台積電亞利桑那工廠的產能遠低於預期,主要受當地過度監管影響。他表示,台積電正面臨本地檢查員的繁瑣程序,這些官僚障礙嚴重拖延計畫進度。例如,在廠房興建過程中,檢查員可能因管線位置不符合規定而強制停工,導致多次調整規劃。這類法規問題不僅延遲施工,還增加額外成本,讓台積電的快速擴張步伐受阻。
為應對這些挑戰,特朗普政府正推動移除不必要的法規障礙,旨在打造更友善的供應鏈環境。台積電已將重心轉向美國,不僅擴大產能,還計劃引入先進製程,如A16(1.6nm)技術,預計到2030年落地亞利桑那。此外,台積電擬在年底前敲定第三座工廠的建設夥伴,加速2nm製程生產,目標在2027年啟動量產。這將有助美國減少對海外依賴,尤其在AI晶片需求激增的背景下。
儘管如此,美國客戶仍主要依賴台積電,而非本土的英特爾代工或三星。這帶來額外成本問題,例如AMD執行長蘇姿豐曾提到,從台積電美國工廠採購AI晶片,價格可能貴5%至20%。這反映出在美國建置供應鏈的複雜性,包括勞工、物流及潛在關稅風險。台積電預計需數年時間,才能在美國建立足夠強大的生產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