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股市近期大幅上揚,主因係北京當局明確表態,決心遏止損害企業利潤、加劇全球貿易緊張關係嘅價格戰。投資者對中央針對「內捲化」問題嘅一連串舉措充滿信心,太陽能、鋼鐵同電動車等產能過剩重災區,股票隨即成為市場新寵。
「內捲化」迅速成為中國經濟討論焦點。呢個詞最初源自學術界,形容個人喺資源有限嘅體系入面過度競爭,現已被延伸至形容行業為爭奪市佔率而瘋狂削價嘅惡性循環。由於特朗普總統加徵關稅、貿易壁壘林立,加上國內需求疲弱,中國製造商唯有以價換量,導致利潤大縮水,甚至有企業難以為繼。生產者物價指數(PPI)已經連跌近三年,反映出深層次嘅通縮壓力,而中國低價出口亦令歐美等地不滿,觸發貿易摩擦升溫。
為咗反制內捲化風潮,中國政府同業界已經出手。全球十大太陽能玻璃生產商喺6月30日達成協議,願意暫時關閉窯爐、減產三成,以穩定市場價格。另一方面,政府亦開展汽車安全大檢查,打擊車企為咗壓低成本而犧牲產品質素嘅行為。雖然改革效果仍待觀察,但資金明顯搶先行動,柳州鋼鐵股份有限公司股價單日急升一成,自6月30日以嚟已暴升七成;太陽能玻璃商常州亞瑪頓亦錄得五成升幅。追蹤相關行業嘅ETF亦大漲一成,遠勝上證綜指嘅3.2%。不過,電動車板塊表現分化,理想汽車、蔚來錄得雙位數升幅,但龍頭比亞迪則逆市下跌。
中央釋出明確訊號,唔再容忍無序競爭。6月29日,《人民日報》頭版狠批內捲化,直指呢股風氣違背共產黨所倡導嘅高質量發展方針。國家主席習近平更喺閉門經濟會議上,要求地方政府加強規範競爭行為、遏止盲目投資導致嘅產能過剩。汽車行業價格戰特別慘烈,政府自5月下旬起強化監管並介入協調,投資銀行瑞銀認為呢啲舉措有助穩定行業利潤與股價。該行分析師指出:「雖然短期內難以實現行業大整合,但價格戰至少可望暫時告一段落。」
今年5月23日,比亞迪率先發動新一輪降價攻勢,連帶觸發競爭對手、行業協會同監管機構一同發聲,呼籲建立公平、有序、可持續嘅競爭機制。除咗電動車,連電池、水泥、建材等行業都響應要求遏制過度競爭。《求是》雜誌最近一篇文章指出,產能過剩根源喺於產出與實際需求脫節,企業被迫喺有限市場中惡鬥求生。
太陽能、風電同電動車等「新三樣」綠色產業,本應係國家重點扶持嘅經濟亮點,如今亦陷入內捲化泥沼。中國低價產品傾巢而出,令歐洲、美國、墨西哥、印尼、印度等市場紛紛築起貿易壁壘自保。經濟學家指出,解決產能過剩,終究要靠市場出清,包括企業合併與破產重組,但地方政府出於保就業、保GDP考量,往往對企業「大而不倒」提供庇護。法國外貿銀行亞太區首席經濟學家加西亞-埃雷羅直言,北京高層已經意識到問題迫切性:「雖然實際行動與政策表態之間仍存落差,但可以肯定,呢係中國唔能再拖嘅一場硬仗。」
值得一提,雖然外國投資者無法直接買入A股,但仍可透過香港交易所投資約2,700隻股票同250隻ETF。隨住政府釋出明確改革信號,市場對太陽能、鋼鐵與電動車等板塊重拾信心,投資者預期價格戰與產能過剩會逐步紓緩,推動中國經濟朝向更可持續發展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