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削資發展援助     中國趁機「插旗」東南亞
西方削資發展援助 中國趁機「插旗」東南亞

澳洲知名智庫羅伊國際政策研究院(Lowy Institute)發布最新報告,警告西方國家大幅削減對東南亞嘅發展援助,將促使中國喺呢個區域嘅影響力進一步坐大。報告名為《東南亞援助地圖2025》(Southeast Asia Aid Map 2025),分析咗2015年至2023年期間嘅官方發展融資數據,指出儘管2023年援助總額略有增長,但未來數年資金將大幅萎縮,發展重心正東移,尤其集中喺北京、東京同首爾。

根據報告,2023年東南亞獲得官方發展融資,包括贈款同貸款,合共達290億美元,主要來源包括美國、澳洲、聯合國、亞洲開發銀行同世界銀行。然而,西方國家援助政策正出現劇變。美國總統特朗普(Donald Trump)政府宣布凍結多達600億美元發展援助,其中大部分來自美國對外援助計劃,此舉被視為美國放棄全球發展領導地位嘅重大轉向,長期累積嘅軟實力優勢遭遇挑戰。

歐洲方面同樣響起退潮聲。法國、德國等七個歐洲國家連同歐盟整體,計劃喺2025至2029年間削減援助達172億美元;英國亦宣佈每年將減少76億美元援助額度,將資源轉投國防。羅伊研究院指出,呢啲調整反映西方國家面對本國經濟壓力、貿易摩擦同地緣政治優先權轉移所作出嘅回應。

報告警告,援助萎縮將令東南亞陷入「不確定時刻」,預計到2026年,區域發展融資將減少超過20億美元,對基礎建設、貧窮緩解同可持續發展構成嚴重打擊。特別係東帝汶、柬埔寨、老撾同緬甸等相對貧窮國家,佢哋嘅衛生、教育同公民社會項目將首當其衝。報告指出,目前區內仍有約8,600萬人每日生活費低於3.65美元,援助削減或會加劇社會不平等,動搖長期穩定與韌性。

相比之下,亞洲捐助國地位日漸上升,尤以中國最為突出。2023年,北京對東南亞嘅發展融資增加16億美元,總額達49億美元,打破連續三年嘅停滯。資金大多流向大型基建項目,包括印尼同馬來西亞鐵路計劃、緬甸皎漂深水港(Kyaukphyu Deep Sea Port)項目重啟,令中國基建承諾激增四倍,逼近100億美元。透過「一帶一路」倡議,中國進一步鞏固其在越南、泰國等國嘅高鐵合作優勢。

儘管傳統捐助者總體支出仍超越中國,但報告指出,隨住西方逐步退出,中國嘅相對重要性將顯著提升,甚至有望重奪「全球最大雙邊發展夥伴」地位,成為超過40個國家嘅主導資金來源。西方至今未能兌現替代基建項目同清潔能源轉型嘅承諾,而中國正積極填補東南亞作為碳排重鎮嘅投資缺口。

除中國外,日本與韓國亦積極搶灘。日本透過亞洲開發銀行提供低息貸款,支援區內能源同環保項目;韓國則主攻數碼經濟與人力資源開發。雖然澳洲依然係重要援助國,但報告指出喺290億美元嘅「影響力競賽」中,澳洲已經落後,中國2023年首次增加區域支出,打破三年沉寂。

較富裕嘅東南亞國家獲取嘅資源逐漸增加,反而令東帝汶、緬甸等貧困國家喪失更多發展機會,佢哋嘅社會項目面臨被邊緣化嘅風險。

羅伊研究院強調,西方縮減援助唔只係預算調整,更代表一種「軟實力嘅退讓」。歷史數據顯示,中國曾喺2009年超越美國,成為全球發展融資領袖;雖然美國喺2020年重新奪回主導權,但今次大規模削減可能令中國重奪主導地位。美國援助目前集中喺中東與東非,喺東南亞嘅存在感正逐步減弱,令如柬埔寨等國更傾向依賴中國。

北京強調自己係「可靠發展夥伴」,配合實際投資進展,令東南亞國家對中國依賴度提升。隨住美國貿易聯繫削弱,東南亞國家喺與北京談判中嘅議價能力亦將下降。

分析認為,呢場轉變將改寫東南亞地緣格局。東盟(ASEAN)國家正夾喺美中競爭之間,援助減少或助長中國經濟槓桿,擴大影響力,改變區域貿易、投資同外交平衡。

報告呼籲西方重新審視援助策略,加強同區內國家多邊合作,免得將戰略空間拱手讓人。儘管如此,東南亞國家亦並非坐以待斃,普遍採取「對沖策略」,多元化援助來源,以求維持外交自主。

發佈時間: 2025年07月21日 15:15
關於我們 | 加入我們 | 隱私權聲明 | 免責聲明 | 錯誤回報/意見提供
電郵: hongkongmatters.info@gmail.com

Copyright © 2022 香港元宇宙.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