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參議院選舉結果震驚政壇,執政聯盟自民黨與公明黨慘敗,失去多數席位,而極右派「參政黨」異軍突起,席次突破雙位數,成為最大贏家之一。分析指出,社群媒體的影響力在此次選舉中扮演關鍵角色,同時突顯個人辨識虛假資訊能力的侷限性。
各黨派積極透過網路與選民互動,但虛假資訊也在社群平台上氾濫。扭曲的「真相」,如「日本人未受保護」或「外國人是敵人」等論調,結合民族主義情緒廣為流傳。面對物價上漲與社保費用增加,日本勞工階級的不滿情緒高漲,認為自身權益被忽視。成蹊大學社會學教授伊藤昌亮指出,這種不滿被「日本優先」等口號催化,使外國人成為替罪羔羊。
伊藤昌亮表示,短影音平台如TikTok在政治宣傳中日益重要,訊息的情感價值往往超越可信度,妨礙理性判斷。他警告,當前資訊可信度的標準傾向於能否激發情緒,導致選民忽略真偽判斷。雖然媒體積極發布事實查核文章,但資訊量過大,難以觸及所有人。
慶應義塾大學教授水谷瑛嗣郎認為,僅靠個人素養不足以應對虛假資訊氾濫,建議有關單位建立機制,將可靠來源的資訊置於社媒顯著位置,以對抗未來更複雜的真假訊息挑戰。專家呼籲,面對虛假資訊的威脅,社會需保持高度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