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政府近日積極介入長和集團出售全球多個港口資產嘅交易,迫使國有航運巨頭中國遠洋海運集團有限公司(簡稱中遠海運)成為買方財團嘅平等股東。據報,如果中遠海運無法參與其中,北京可能動用監管手段阻撓交易成事。
事件源於長和喺今年3月公布出售港口資產嘅計劃,擬將旗下遍佈歐洲、亞洲同中東等地嘅多個戰略性港口資產,轉售畀由美國資產管理公司貝萊德(BlackRock)同瑞士航運商地中海航運(MSC)組成嘅財團。交易總值估計達數十億美元,屬於歷來最大型嘅基建處置之一。長和方面表示,今次交易主要係為咗優化資產組合,聚焦核心業務。
不過,交易一經公開,即引起中國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高度關注,並展開反壟斷審查。中方擔憂,讓外資獨掌關鍵港口,會對中國供應鏈穩定同航運安全構成風險。特別係中遠海運本身喺全球營運大量貨櫃船,對這啲港口依賴度極高,外資一旦主導,等同中國自己喺外海無法掌控命脈。
消息人士向《華爾街日報》透露,北京近期明確要求中遠海運出資加入交易,並唔止係小股東,而係要同貝萊德、地中海航運平起平坐,確保中國仍掌握一定話語權。據悉,有關立場喺中美官員上個月喺日內瓦會面時亦曾觸及,反映地緣政治考慮已深度滲入民間企業交易之中。
目前,買方財團對中遠海運加入表達開放態度。貝萊德身為全球最大資產管理機構,對基建投資一向積極;地中海航運則透過其終端投資公司TiL負責全球港口管理,雙方都有合作意願。長和方面亦強調,會尊重所有監管程序,確保交易合法合規,並唔會喺未獲中國批準之前貿然推進。
不過,交易時間表愈趨緊逼。按照原本安排,長和喺3月4日啟動為期145日嘅磋商期,預計於27日屆滿。呢段期間內需完成所有盡職調查同價格談判。但考慮到中遠海運介入所帶來嘅新變數,交易幾乎不可能如期落實。多位分析師估計,協議可能需要重新談判,甚至延遲數月。
長和旗下港口包括英國費利克斯托港、荷蘭鹿特丹港嘅部份股權,喺全球貨櫃貿易中扮演樞紐角色,特別喺一帶一路同中歐班列戰略背景下更顯重要。今次事件亦突顯中國喺全球供應鏈博弈中,對關鍵基礎設施控制權越趨謹慎。
雖然美國政府暫時未正式表態,但貝萊德參與本身已成為華府內部關注對象。如果中國最終出手阻撓,或會進一步加劇貿易緊張。但若中遠海運成功入股,可能變成中美合作式博弈中一個罕見「雙贏」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