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國界記者組織(Reporters Without Borders,簡稱 RSF)於昨日發布聲明,指責美國總統特朗普(Donald Trump)自今年1月重返白宮以來,已成為全球反新聞媒體運動的最有力支持者之一。在過去六個月內,特朗普不僅頻繁發動言語攻擊,還採取多項措施限制美國新聞自由,其做法不僅借鑒威權政權的策略,更反過來影響並鼓勵這些政權進一步打壓媒體。
RSF在聲明中強調,特朗普的行為已放大全球新聞掠奪者的慣用手法。該組織美國區主任韋默斯(Clayton Weimers)表示:「這些策略中的許多並非新鮮事,它們都寫在全球新聞掠奪者的手冊裡。但顯然,特朗普放大了這種現象,鼓勵並啟發了其他領導人攻擊本國媒體。」韋默斯指出,特朗普的行動不僅影響美國國內新聞環境,還在國際上產生連鎖效應,讓威權領導人更有恃無恐地效仿。
回顧特朗普上任後的具體舉措,今年2月,白宮就曾限制美聯社(Associated Press, AP)的採訪權限,原因是該社拒絕使用特朗普政府要求的「美利堅灣」(Gulf of America)一詞,而堅持沿用傳統的「墨西哥灣」(Gulf of Mexico)。這一事件被視為特朗普政府試圖強制媒體使用特定術語的典型案例,引發新聞界廣泛譴責。RSF認為,此舉不僅違反新聞自由原則,還反映出特朗普對媒體內容的直接干預,類似於某些威權國家對詞彙的管控。
此外,特朗普政府還提出拆解公共廣播電視機構的計畫,並宣布關閉國際廣播電台如美國之音、自由歐洲電台/自由電台以及自由亞洲電台。這些機構長期以來提供全球聽眾獨立、可信的信息來源,尤其在威權國家中扮演關鍵角色。目前,這一關閉計畫正面臨法庭挑戰,多個媒體團體和國會議員已提起訴訟,主張此舉違反美國憲法第一修正案。RSF警告,如果這些機構被拆解,將剝奪全球數億聽眾獲取可信信息的渠道,從而助長俄羅斯和中國等威權政權的宣傳媒體崛起。這些宣傳媒體往往扭曲事實,服務於政權利益,而非公眾知情權。
特朗普政府同時計畫削減聯邦政府對美國國家公共電台(National Public Radio, NPR)和美國公共廣播公司(Public Broadcasting Service, PBS)以及眾多附屬地方電台的資金。這項預算調整被批評為對公共媒體的系統性打壓。NPR和PBS長期以來提供多元、平衡的報導,包括教育、文化和新聞節目,服務於美國偏遠地區和低收入群體。削減資金可能導致這些機構運作困難,甚至關閉部分節目,進一步削弱美國媒體的多樣性。RSF指出,此舉與特朗普過去的言論一致,他曾多次公開抨擊這些公共媒體為「假新聞」來源。
除了對公共媒體的攻擊,特朗普還針對私人媒體發起司法行動。例如,他對CBS電視台和當地報紙《得梅因紀事報》(The Des Moines Register)提起訴訟,理由是這些媒體的報導存在所謂的偏見。RSF認為,這是特朗普利用司法系統試圖壓制不利報導的明顯嘗試,與匈牙利總理歐爾班(Viktor Orbán)和薩爾瓦多總統布克萊(Nayib Bukele)的做法有異曲同工之妙。歐爾班曾通過立法和經濟壓力控制匈牙利媒體,而布克萊則頻繁起訴批評者。特朗普的這些訴訟不僅消耗媒體資源,還可能產生寒蟬效應,讓記者在報導時自我審查。
RSF的聲明還將特朗普的行為置於全球脈絡中分析。自特朗普重返白宮以來,多國領導人似乎受到鼓舞。例如,在巴西和菲律賓,一些政客開始效仿特朗普的「假新聞」修辭,攻擊獨立媒體。RSF數據顯示,2025年上半年,全球記者遇襲事件較去年同期增加15%,其中部分事件與政治領導人的公開敵視有關。該組織呼籲國際社會關注特朗普的行動,因為美國作為新聞自由的傳統燈塔,其退步將對全球產生負面示範效應。
特朗普本人對這些批評尚未回應,但他過去多次在社交媒體Truth Social上抨擊RSF為「左翼組織」,並主張自己的行動是為了「保護美國免受假新聞侵害」。白宮發言人則辯稱,限制媒體是為了確保報導的「公平性」,但這一說法遭到新聞界普遍質疑。
無國界記者每年發布世界新聞自由指數,評估各國媒體環境。美國在2024年的指數中排名已下滑至第45位,按預測,如果特朗普持續打壓,2025年排名可能進一步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