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被視為人形機械人量產元年,中美在這一領域展開激烈競爭。特斯拉執行長馬斯克表示,其人形機械人「Optimus」領先業界,預計2025年底於工廠上線,2026年產量達5至10萬台,2030年實現年產百萬台。然而,他坦言擔憂排行榜第2至10名可能全被中國公司包攬,顯示中國在人形機械人領域的強大潛力。
美媒深入北京一間新創公司實驗室,展示機械人透過「模仿學習」技術踢足球,動作逼近人類,突顯中國技術進展。摩根士丹利報告指出,中國過去5年申請5590件人形機械人專利,遠超美國的1442件,顯示其技術積累優勢。中國政府將AI與機械人列為優先發展項目,應用涵蓋製造、醫療、軍事等領域,如解放軍展示的武裝機器狗,展現戰場潛力。
反觀美國,特斯拉的Optimus能執行精細任務,如遞送物品與互動,Figure AI和Apptronik的機械人也專注物流與倉儲應用。美國在AI算力上具優勢,輝達主導晶片供應,馬斯克與輝達合作強化Optimus的AI能力。然而,中國憑藉完整供應鏈與政策支持,生產成本低,市場競爭力強,預計將主導中階市場。
目前,美國對中國高階晶片實施出口管制,限制其AI算力發展,短期內中國難以追趕美國在智慧核心技術的領先地位。但中國憑藉製造優勢與專利數量,未來可能在量產與應用上超越美國。美中在人形機械人領域的競爭,將取決於AI技術與供應鏈整合的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