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補充勞工優化計劃」自2023年推出以嚟,目標係針對特定行業嘅人手短缺,同時保障本地工人嘅就業權益。根據規定,僱主喺申請輸入外勞之前,必須先進行四星期本地招聘,優先考慮合適嘅本地求職者。不過,截至2025年7月,經批准輸入嘅外勞人數已突破五萬,佔整體勞動力約1%,其中飲食業就有約1.2萬人,佔該行業5%。與此同時,本地失業率上升至3.5%,引起社會對計劃成效嘅關注同質疑。
勞福局局長孫玉菡喺2025年7月13日上電視節目《講清講楚》時表示,政府正調查三宗涉及僱主違規嘅個案,並強調若屬實,當局會嚴厲處罰,確保計劃公平落實。
政府至今已接獲超過一百宗懷疑違規嘅投訴,目前集中調查三宗具體個案。初步資料顯示,有僱主喺聘用外勞後裁減本地員工,亦有僱主被指招聘時「唔真誠」,未有真正考慮本地求職者。呢啲僱主已被列入監察名單,其外勞申請暫時凍結。若查證屬實,勞工處將撤銷佢哋嘅申請資格,並禁止佢哋喺未來兩年再申請輸入外勞。
為咗加強監察,勞工處自2023年起已進行超過1.3萬次突擊檢查。單計2025年5月至6月,就收到31宗相關投訴,當局透過審查僱用紀錄、實地巡查等方式,確保政策得到嚴格執行。
針對外界質疑,政府喺2025年6月17日起推出一系列新措施,包括設立網上投訴表格方便舉報、公開申請公司名稱提升透明度、要求僱主定期報告本地員工與外勞比例,維持2:1標準,以及進行特別檢查行動。當局亦明言,若僱主聘請外勞後裁減本地員工,會即時採取行動,包括撤銷外勞配額、兩年禁申,以及要求優先解僱外勞,務求保障本地勞工利益。
計劃實施兩年之際,香港勞動人口自2018年見頂後持續下滑,人口老化問題日趨嚴重,輸入外勞成為補充人手一個「不得不為」嘅做法。但隨住失業率上升,有勞工團體批評僱主濫用政策漏洞,以形式化招聘手段敷衍應付程序,實際上無真正考慮本地求職者,甚至喺獲批後裁員。
孫玉菡則重申,外勞只佔整體勞動力1%,屬「針對性補充」,唔應過度放大。但社會上對呢個講法接受程度參差,部分市民認為政府應更加落力回應失業率升溫嘅憂慮。
而家計劃即將進入兩年一度嘅檢討期,政府要面對「收唔收緊」嘅艱難選擇。孫玉菡表示,未來調整會喺保障本地就業同補充勞動力之間搵到平衡,可能包括:收緊申請門檻、提高招聘透明度、延長違規僱主禁入期,甚至透過數碼化工具提升監察效率。不過,無論點改革,當局都需要正面回應失業上升同社會信心不足嘅雙重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