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都大都會計劃以北都大學城為核心,目標係將新界打造成創科同教育重鎮,打造屬於香港嘅「矽谷」。立法會最近通過咗加快建設嘅議案,反映政府推項目嘅決心。不過,計劃背後就引起咗唔少爭議:一方面,有人覺得多啲學生可以帶來短期經濟收益;但另一方面,有聲音指出,只有靠高質發展先可以維持香港教育喺國際嘅聲譽。行政會議召集人葉劉淑儀就明言,唔應該將「搵錢收生」變做主導,反而應該吸引頂尖科研人才,守住香港教育嘅「金漆招牌」。
北都大學城係北都大都會計劃其中一部份,成個計劃預計要搞20年,沿住深圳河發展,範圍橫跨七個邊境口岸,目標係容納250萬新居民。根據官方資料,大學城會建喺牛潭尾新發展區,計劃包括第三間醫學院同創科設施,未來會成為香港高端經濟嘅支柱。不過,對政策方向嘅分歧愈嚟愈明顯。有啲人覺得可以靠擴招吸引內地同國際學生,立即賺到學費同帶動經濟;但葉劉淑儀就話,咁做可能會損害香港教育喺全球嘅形象。佢認為,香港唔應該只係追求「全球百大大學」嘅虛名,因為排名標準唔穩定。反而應該靠「新質生產力」,專注高端科研同教學,幫香港經濟升級轉型咁話。
葉劉仲話,北都大學城應該瞄準頂級科研人才,例如有機會攞到諾貝爾獎嘅學者。佢提出,可以參考美國做法,為頂尖學者提供先進實驗室、博士生研究資源,甚至連佢哋伴侶都可以安排返工,打造一個有國際競爭力嘅科研生態圈。佢強調,香港教育之所以值錢,靠嘅係「質」唔係「量」,單靠擴招,長遠嚟講撐唔起國際地位。
政府方面就明顯展現加快建設大學城嘅決心。2024年10月16日公布,牛潭尾啲地已經預留好,預計2026至2027年起會分階段供應約20公頃創新科技用地。政府加快鐵路主幹建設,目標係改善交通配套、吸引開發商參與。4月2日,發展局又啟動咗市場意向書徵集,當中包括生態旅遊項目。不過,成個北都計劃涵蓋74,000英畝土地,估計會引入250萬新居民,對基建同環境都會構成巨大壓力。
有分析認為如果政策只係為咗舒緩財政壓力而急住收生,咁最終可能會拖低大學城嘅長遠競爭力。政府要確保課程設計、師資配套同研究設備都達到世界一流水準,就一定要長期投入資金同政策支持。環境負擔亦係焦點之一,引入250萬人對新界生態系統係一場大考驗,政府要諗清楚點樣推動可持續發展,例如加強綠化、推行低碳建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