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特朗普近期連番宣布對亞洲多國加徵關稅,掀起全球市場動盪。2025年7月7日,他在Truth Social宣稱,將對日本、韓國、馬來西亞、印尼、泰國等14國實施25%至40%關稅,8月1日起生效。翌日,他再對進口銅加徵50%關稅,並計劃對藥品徵收200%關稅,雖有一年緩衝期,但已點燃貿易戰升級之火。
專家分析,這些關稅表面針對亞洲,實則劍指中國,旨在削弱其區域貿易網絡,延續中美經貿與戰略對抗。然而,亞洲多國與中國經貿聯繫深厚,政策不確定性高,這場博弈可能反傷美國。特朗普稱這些國家對美貿易順差威脅「經濟與國家安全」,但表示關稅實施前可談判。越南率先與美達成協議,將關稅降至20%,但對中國轉運貨物徵40%關稅,顯示美國欲切斷中國經第三國出口的路徑。
凱投宏觀經濟學家萊瑟指出,美國試圖迫使亞洲國家在供應鏈中排除中國,但此舉風險極高。中國不僅是日、韓、馬來西亞等國的最大貿易夥伴,也是泰國、柬埔寨的重要進口與投資來源。亞洲國家憂心損害與中國關係,招致報復。日本、韓國尋求談判,但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顧問雷恩施警告,特朗普政策反覆,難獲信任,亞洲國家難以讓步。
馬來西亞總理安華批評全球貿易被「武器化」,中小國面臨壓力。分析師威廉斯表示,越南因依賴對美出口較弱勢,但其他國家與中國經濟聯繫更緊密,未必效仿。特朗普多次推遲關稅生效日期,從4月延至8月,雖讓亞洲國家看到希望,卻加劇混亂。企業因政策搖擺不定,難以部署。
銅價飆升13%,創1989年來最大單日漲幅,顯示市場對關稅敏感,亞洲製造業首當其衝。經濟學家警告,若關稅全面實施,將拖累全球貿易與經濟增長,引發金融波動,美國消費者亦將承擔更高成本。雷恩施強調,美國若無法建立信任,難以說服盟友配合。萊瑟則認為,強推「脫鉤」可能適得其反。未來,亞洲國家如何在美中角力中尋求平衡,將決定全球貿易格局。美國能否在談判中取得實質成果,將是貿易戰走向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