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稀土主要來自緬甸,而非國內開採,因中國提高環保標準,增加開採難度,促使稀土業轉向緬北。緬甸因內戰缺乏中央政府監管,採礦活動幾乎無人監督,中國企業得以自由進駐。2024年中國海關數據顯示,三分之二稀土進口自緬甸,全球57%的鏑和鋱(用於電動車磁鐵)亦來自此地。
緬北克欽邦是主要開採地,2021年軍事政變後,採礦激增。當地智庫ISP Myanmar數據顯示,2021至2024年新開245個礦場,較政變前四年增逾一倍,供貨中國價值36億美元,增幅達500%。這些礦場多由中國企業直接投資或與當地企業合作經營。
然而,開採活動帶來嚴重後果。泰國大學研究發現,礦場附近溪流受重金屬和放射性元素污染,恐導致癌症、流產等健康問題。英國華威大學學者丹森勞恩批評中國企業以低成本、高破壞方式開採;專家克呂莫則指責中國在本國禁止此類開採,卻在緬甸持續進行,顯示「虛偽」。
緬甸稀土供應全球,環保組織Earthrights International估計,幾乎所有電動車磁鐵都含緬甸爭議原料。克欽邦礦場利潤被武裝團體用於擴充軍備,延長內戰。中國的稀土策略雖鞏固其主導地位,但以鄰為壑的開採方式,為緬甸留下環境、健康與社會隱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