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特朗普對中國商品徵收高額關稅,重塑咗中小企業嘅經營環境,令佢哋喺「支付沉重稅負」同「轉向本地生產但成本暴增」之間左右為難。去到2025年7月,美國對中國商品嘅平均關稅率已高達約51.1%,部分產品總稅率仲超過55%,對企業成本、供應鏈同市場競爭力造成深遠影響。雖然政策目標係重振美國製造業,但實際上,唔少中小企已經陷入財政困境,成為貿易戰中被犧牲嘅一群。
就以寵物床品牌Plufl為例,佢哋主打「人寵共眠」嘅超大號寵物床喺中國生產成本只係100美元,美國零售價為299美元。關稅實施後,如果轉去美國生產,成本飆升至250美元(仲未計毛絨內襯仍需從中國進口),零售價隨時去到500美元。零售巨頭Costco一睇都話唔賣。結果,Plufl選擇繼續喺中國生產,靠縮減包裝、犧牲利潤硬撐,先勉強維持原價。
另一邊廂,健康飲料品牌Moment雖然喺美國生產產品,但鋁罐主要從中國進口,結果因關稅令成本大增20%。創辦人Aisha Chottani直言:「呢個成本足以榨乾我哋嘅現金流。」佢哋試過將每罐多咗4美分嘅成本轉嫁畀超市Albertsons,結果遭拒,只能靠節流同籌融資維持營運。
再睇國際品牌Bugaboo,佢哋喺中國廈門製造嘅嬰兒車喺美國售價約1,500美元,但面對關稅壓力,自5月20日起,已經將餐椅、遊戲圍欄同新款嬰兒車價格調高50至300美元,仍然無法完全抵消成本上升。北美商務總監Jeanelle Teves話,美國唔單止缺高階模具技術,連合適嘅原材料同熟練工人都難搵,要重建同級產線,恐怕需時數年。
佛羅里達州文具品牌Simplified就更唏噓。佢哋喺深圳生產嘅行事曆記事本每本成本約12美元,若移師返美,成本即暴升至38美元,零售價可能上升到100美元。創辦人Emily Ley無奈話,只能繼續喺中國生產,同時削減人手、行銷預算同擴張計劃。佢直言:「關稅本質係懲罰性嘅,根本違反美國夢所提倡嘅創業精神。」Ley已就特朗普政府動用緊急權力徵稅提告,認為違憲。
為紓緩政策帶嚟嘅衝擊,白宮推出《一個大美法案》(One Big Beautiful Bill Act),並喺1日通過參議院,允許企業全額扣稅抵銷設備投資,希望為美國製造注入新動能。白宮發言人Kush Desai強調,稅務優惠將刺激供應鏈轉型。不過,Bugaboo等企業指出,美國缺乏完善嘅製造基礎設施同人力資源,要搬廠返美,唔係幾個稅務優惠就可以解決。
事實上,關稅政策唔單止推高企業成本,仲間接導致消費者負擔上升,甚至削弱美國商品喺國際市場嘅競爭力。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喺2025年6月下調全球經濟增長預測,部分原因就係貿易壁壘愈建愈高。有企業甚至考慮乾脆將產能完全留喺中國,與原本希望「振興美國製造」嘅政策初衷背道而馳。
從Plufl到Simplified,這一連串中小企業嘅實例,突顯咗特朗普關稅政策帶嚟嘅現實矛盾:政策雖然強調國家利益,但落到實處時,企業卻要面對成本上升、利潤縮水、市場萎縮嘅多重壓力。《一個大美法案》雖然提供一定緩衝,但技術同人才短缺嘅現實問題仍難一時解決。未來,若美國政府未能喺貿易保護同企業生存之間取得平衡,關稅政策或將繼續成為中小企沉重嘅枷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