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近日緊急敦促中國放寬稀土出口限制,因汽車製造商正面臨嚴重危機,特別是電動車生產受到重創。自2025年4月起,中國對七種稀土元素及相關磁鐵實施出口管制,導致全球供應鏈中斷,部分歐洲汽車供應商已停產,德國汽車業更警告可能全面停工。中國的稀土儲量僅佔世界的三分之一,但供應了全球90%以上的稀土,這場爭議不僅突顯歐盟對中國的依賴,也促使其加速尋求供應多元化。
全球稀土短缺重創汽車產業,特別影響電動車馬達、感應器及剎車系統的生產。歐洲汽車供應商協會(簡稱 CLEPA)報告指出,中國自4月初實施稀土出口限制,導致數條汽車零件供應商生產線關閉,數百宗出口許可證申請中僅四分之一獲批,部分因「程序性原因」被拒,例如政府要求敏感智慧財產權資訊,且各地流程不一。若不簡化流程,未來三至四周更多工廠恐受影響。德國汽車製造商寶馬(BMW)表示,部分供應商受影響,但其工廠正常運轉;大眾汽車(Volkswagen)稱未面臨短缺,因中國向分包商發放少量許可證,奔馳(Benz)則採取應急措施。瑞典奧托立夫公司(Autoliv)未受影響,但已成立工作組應對。
德國汽車工業協會負責人穆勒(Hildegard Müller)表示,部分企業庫存僅夠數周或數月,企業感被政客忽視,稀土短缺可能導致生產延誤甚至停工,對德國經濟構成威脅。歐盟貿易專員謝夫喬維奇(Maroš Šefčovič)6月3日與中國商務部長王文濤(Wang Wentao)會面,稱汽車業短缺「令人震驚」,敦促中國立即採取行動。
中國的稀土限制被視為對美國關稅政策的報復。特朗普於4月宣布對大多數中國產品加徵54%關稅,中國隨即以稀土出口管制回擊,影響不僅限於汽車業,還波及半導體及國防業。近期,中國似乎有意放鬆部分限制,特別針對半導體業,但對汽車業的具體解決方案仍不明朗。中國國有媒體報導,部分稀土生產商已獲准向歐洲供應商出口,但供應量有限。外交層面,歐盟和日本積極與中國交涉。謝夫喬維奇與王文濤的巴黎會談達成共識,雙方將盡快澄清稀土出口情況。日本計劃於6月派遣商務團赴北京,歐洲外交官亦要求緊急會談。歐盟工業策略專員塞茹爾內(Stéphane Séjourné)強調,必須減少對中國的依賴,特別是在完全依賴的領域。
這場爭議突顯全球供應鏈對中國稀土的依賴,中國控制全球90%的稀土供應,而美國僅有一座稀土礦,歐盟幾乎完全依賴進口。為應對危機,歐盟已啟動多元化策略,布魯塞爾選定13個新項目,旨在增加關鍵金屬和礦物供應。印度亦計劃建立本土稀土磁鐵產業,透過獎勵和私人合作減少對中國的依賴。稀土爭議與美中貿易戰密切相關,特朗普的關稅政策加劇緊張局勢,中國的報復措施不僅影響汽車業,還威脅美國的下一代「次世代制空權」等國防項目。全球汽車、半導體和國防業均感受到供應鏈的壓力,突顯地緣政治對關鍵材料的影響。
歐盟的緊急呼籲反映汽車業的迫切危機,但中國的回應和具體行動仍存變數。雖然外交努力持續進行,短期內供應鏈中斷的風險難以完全消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