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政府近期大幅收緊針對中國及香港地區留學生的簽證政策。美國國務卿盧比奧(Marco Rubio)於美東時間5月28日透過社交平台X及國務院發表聲明,宣布將啟動新一輪針對中國留學生的行動,稱要「積極撤銷中國學生在美簽證」,並指這些措施旨在「讓簽證政策以美國利益為優先,而非中國」。
根據國務院公布的《New Visa Policies Put America First, Not China》聲明,美國政府將與國土安全部合作,重點撤銷與中國共產黨有關聯、或於關鍵技術領域就讀的中國留學生簽證,同時全面修改審核標準,強化對來自中國大陸及香港地區的簽證申請人審查力度。
數據顯示,中國是美國第二大國際學生來源國,2023至2024學年約有超過27萬名中國學生在美國就讀,佔國際學生總數四分之一,僅次於印度。
盧比奧進一步表示,當局將「修改簽證標準」,以加強對所有來自中國和香港地區的申請審查,並將相關簽證政策與國家安全戰略掛鈎。
據報,美國白宮已於27日下令全球駐美使領館暫停處理所有學生及交流學者簽證,直至發布新審查準則。新規將要求申請人提交社交媒體帳號等數碼足跡作進一步審查。
該政策亦延續了上週撤銷哈佛大學招收國際學生資格的爭議決策,雖然該政策已遭法院暫緩執行,但亦反映特朗普政府與頂尖學府因處理親巴勒斯坦示威與左翼倡議而日益緊張。
除中國留學生外,美國國務院近期還以「輕微違規」、「政治倡議」或「煽動性言論」為由,系統性撤銷數百張外國學生簽證,當中多數為參與反以色列校園抗議的穆斯林學生。政府指控這些活動涉及「反猶太主義言論」,但人權組織與法律界質疑此舉可能侵犯言論與學術自由。
一名就讀賓夕法尼亞大學的中國碩士生受訪時表示:「即使已經獲得簽證,也時時活在恐懼中,隨時可能被遣返。」
近年中美政治緊張加劇,教育界成為新戰場。共和黨國會議員如穆萊納爾(John Moolenaar)及沃爾伯格(Tim Walberg)已多次呼籲中止美中學術合作,指控相關項目涉及「技術外流至中國軍工體系」。
同時,特朗普政府還凍結數億美元高等教育撥款,批評包括哈佛在內的長春藤學府「縱容左翼意識形態」。美國高校長期依賴來自中國留學生的高學費收入,但在疫情與政治壓力雙重影響下,中國學生人數已較高峰下跌約30%。
新政策同樣波及香港學生。雖尚未見具體案例,但教育界擔憂,在國務院「中國與香港地區」一體化審視之下,港生的赴美深造之路將愈加艱難。
部分受訪學生表示,對美國高教環境已產生不信任,考慮轉赴加拿大、英國、澳洲等地繼續升學。一名獲美國名校錄取的香港學生坦言:「現在不再單看排名,還要考慮政策穩定與個人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