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發起嘅貿易戰影響下,全球經濟格局急劇轉變。原本旨在削弱中國經濟實力嘅高額關稅政策,有可能意外地促成咗中國電動車產業迅速崛起。與此同時,作為歐洲經濟火車頭嘅德國,亦正陷入雙重壓力:一方面要應對美國嘅政治經濟施壓,另一方面又要面對中國新能源汽車強勢來襲,德國未來走向引起國際社會高度關注。
根據《華爾街日報》報道,特朗普政府對中國進口商品徵收高達145%嘅關稅,意圖保護美國製造業。不過,實際成效遠未如預期。美國零售巨頭沃爾瑪(Walmart)同塔吉特(Target)等公開表示,關稅推高咗供應鏈成本,損害咗消費者利益。世界貿易組織(WTO)亦警告,全球貿易量因此可能下跌0.2%,而美中雙邊貿易量有機會大幅收縮81%。
喺咁嘅外部壓力下,中國電動車行業反而迅速突圍。比亞迪透過喺墨西哥設立工廠成功咁分散左風險,並喺2024年超越特斯拉成為全球電動車收入之冠。《金融時報》指出,中國目前已經佔據全球十大電動車電池製造商當中六席,進一步鞏固咗喺新能源供應鏈嘅霸主地位。
第21屆上海國際汽車工業展覽會,吸引接近1000家汽車製造商同供應鏈企業參展,其中七成展品屬於新能源車型,展示中國喺電動車領域強大嘅技術實力。
比亞迪、吉利汽車、長安汽車等中國品牌推出多款主打高性價比同創新技術嘅新車型。華為支援自動駕駛功能嘅迪帕爾S09、900V超快充技術嘅安沃L90、以及針對勞斯萊斯推出嘅極氪9X,都成為會場焦點。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汽車分會副會長張力指出,中國新能源車市場目前已佔全球銷量逾七成,且仍有增長潛力。
相對於中國嘅快速進步,德國汽車產業面臨內外夾擊。美國方面,因應貿易戰,對歐盟汽車出口課以高額關稅,打擊如大眾汽車同寶馬等品牌喺美國市場嘅競爭力。中國方面,新興車企以較低成本、靈活生產同新科技推動市場,令到德國傳統優勢岌岌可危。
德國《商報》分析指出,歐洲新技術導入步伐緩慢,加上法規繁複,令創新受限。消費者對新型電動車嘅接受度亦低於亞洲。文化上,德國社會對穩定與生活品質嘅重視程度高過對前沿科技嘅追求,經濟結構過於安逸,令企業難以快速應對市場變化。
執政聯盟提出「去風險化」嘅對華政策,但具體策略模糊未明。斯泰蘭蒂斯(Stellantis)行政總裁塔瓦雷斯(Carlos Tavares)警告:「如果歐洲喺汽車業失勢,最終只會淪為以服務業為主嘅二流經濟體。」
德國必須加快自身的汽車行業改革,例如加速電動車、自動駕駛等技術領域嘅研發投入,縮短新產品上市周期。德國汽車工業協會主席穆勒(Hildegard Müller)指出,設立更靈活嘅創新平台係應對中國企業挑戰嘅關鍵,否則德國品牌將難以維持其技術領先地位。
另一方面,簡化監管程序亦成為當務之急。歐盟內部市場專員布雷頓(Thierry Breton)建議,歐洲應取消繁冗嘅法規,從新技術認證到市場推廣,流程必須更快捷,否則歐洲將喪失全球競爭優勢。除了技術同制度層面嘅改革,市場戰略亦要全面升級。雖然中國仍然係一個不可忽視嘅大市場,但過度依賴單一地區風險極高,德國必須積極開拓東南亞、非洲同拉丁美洲等新興地區,分散市場壓力,尋找新增長動能。同時,提升教育體系,加強技術人才嘅培養亦不可或缺,確保未來有足夠嘅工程師同創新專才支撐產業轉型,先可以為德國工業打好長遠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