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剖析美中貿易戰遠未到終局 全球經濟面臨考驗
專家剖析美中貿易戰遠未到終局 全球經濟面臨考驗

中美貿易戰持續升溫,特朗普4月2日公布嘅「解放日」(Liberation Day)關稅計劃,向多國徵收重稅,震動全球市場。近日華盛頓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SIS)中國商務與經濟學高級顧問甘迺迪(Scott Kennedy)係南華早報以「the US-China trade war is ‘far from the endgame’」為題發表左一篇評論,指出呢場貿易爭端同所謂「終局」仍有一段長路要行,中美雙方必須承受更多經濟與政治壓力,先有機會展開實質談判。

 

特朗普政府對傳統多邊貿易體系失去耐性,認為長期對美國不公。美國選擇放棄世界貿易組織等機制,轉而憑藉自身市場吸引力,採取逐國逐項談判,迫使對方接受「對等關稅」。4月2日嘅新關稅措施,標誌住美國正由最惠國待遇制度,轉向以雙邊談判塑造全球貿易版圖。

 

甘迺迪直言,呢場突如其來嘅政策轉向,令全球金融市場陷入動盪,貿易同投資活動急速萎縮,通脹壓力抬頭,全球經濟更一度面臨衰退風險。最惹人關注嘅係,美國債市同股市同步下挫,異常情況引發系統性金融風險憂慮。即使其後美國略為下調部分國家嘅關稅,市場波動依然猶如坐過山車。

 

從2001年中國加入世貿至今,中美雙邊貿易合作經歷波折反覆。眼下雙方相互施加嚴厲限制,未來局勢恐怕只會更加緊張。中國限制稀土出口、將美國企業列入「不可靠實體清單」、限制波音飛機交付,美方亦可能以牙還牙。

 

金融領域亦成為潛在戰場。中國企業喺美國上市嘅市值達約1.1萬億美元,美國有可能針對相關企業出手。同時,中國持有嘅美國國債亦成為關鍵籌碼。不過,若中國大舉拋售美債,雖然可短暫震盪市場,但自身作為全球儲蓄錨點嘅地位亦會受損;更嚴重者,國際社會或將中國視為引發新一輪金融危機嘅元凶。

 

重啟談判嘅前提係雙方都要捱過更大壓力。未來談判議題或涵蓋貿易、商業規則、芬太尼問題、兩岸關係甚至烏克蘭局勢。不過,要清晰界定談判目標——修補現有合作、尋求「友好分手」、定係重新書寫雙邊規則,仍需時間磨合。

 

即使局勢緊張,兩國經濟關係仍深度交織。2024年中美貿易額達6500億美元,美國企業喺中國銷售額達5000億美元,中國企業喺美國則約800億美元。證券、債券、科技領域亦密切往來。

 

雖然中國對美出口比例由19%降至14%,但經亞洲供應鏈間接聯繫依然廣泛。所謂「經濟脫鈎」(decoupling)進度遠低於外界預期。關稅戰若持續升級,將加劇全球經濟碎片化,但是否走向全面脫鈎,仍取決於雙方冷靜程度。

 

特朗普關稅政策背後,反映出對全球貿易失衡嘅深層次不滿。不過,甘迺迪質疑,貿易逆差是否等於不公平貿易。中國、歐盟等地設置非關稅壁壘,確實限制咗外企,但逆差數字未必能完整反映問題核心。市場份額、利潤侵蝕等結構性問題同樣不容忽視。

 

事實上,全球化進程本身造就咗贏家與輸家,美國內部地區經濟落差擴大,進一步催生特朗普主義。而家正值各國重新審視國際經濟規則嘅轉捩點,就連中國官方同學者多年來亦倡議推動全球經濟治理改革,只不過喺細節上存在分歧。

 

短期內,中國有財政與政策空間應對美國關稅壓力,例如推動內需市場、擴大第三國貿易。但長遠而言,若中國堅持以高科技同「新質生產力」為經濟核心,勢必面臨更多國內外挑戰。

 

要破解困局,中國需加快經濟結構改革,推動以消費主導嘅成長模式。中國家庭實際工資增長乏力,社會保障體系薄弱,消費無法跟上生產增速。製造業產值全球佔比30%,消費卻只佔18%,呢個鴻溝正逐步擴大。同時,房地產泡沫、地方財政困境亦需正視。逐步引入物業稅,針對高收入群體課稅,可強化地方公共服務供應,為經濟轉型提供穩固基礎。

 

至於美元地位,甘迺迪認為,短期內依然穩固。美國市場龐大流動性與網絡效應,令美元難以被其他貨幣取代。但如果美國國內經濟長期動盪,美元「無風險資產」嘅光環將受損,市場可能開始尋找替代選項。歷史經驗顯示,貨幣體系轉變往往喺短期內急劇爆發。雖然目前仲未到爆發點,但華盛頓嘅政策選擇將成為左右局勢嘅關鍵。

發佈時間: 2025年04月29日 13:51
關於我們 | 加入我們 | 隱私權聲明 | 免責聲明 | 錯誤回報/意見提供
電郵: hongkongmatters.info@gmail.com

Copyright © 2022 香港元宇宙.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