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外交政策期刊《外交家》刊出一篇評論文章,提醒外界唔好過度解讀台灣年輕人「願意參戰」嘅調查數字,指出呢啲民意數據未必等於實戰表現,尤其當台灣現行國防體制未準備好嘅情況下,再多意願都可能淪為無根之本。
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副教授莫少白(Mor Sobol),引用咗多個社會學同心理學研究理論,指出人喺壓力同危機下嘅行為,往往會同平時表態有落差。
文中提到,1934年社會學家拉皮耶(Richard LaPiere)早就話過,「態度唔等於行為」;有心理學家亦指出,問卷反映嘅係「意圖」,唔代表真實會做。再加上恐懼、不確定因素一介入,好多原本講好會做嘅事都未必真會發生。
再者,文章亦提到社會期許偏誤嘅問題。簡單講,就係受訪者會傾向講啱聽嘅答案,而唔係自己心底話。喺台灣,「保家衛國」變成一種道德標準,唔認同就可能被標籤為「唔愛國」,咁樣回應出嚟嘅民調數字,自然會偏高。
即使有啲人係真心講願意保衛國家,但所謂「保家衛國」嘅定義就非常模糊,可能係參軍、捐款、買罐頭、又或者淨係喺Facebook做鍵盤戰士。問卷設計未有清晰界定,變相令數據解讀失真。
事實上,根據中央研究院政治學研究所副研究員吳文欽同東吳大學社會系副教授潘欣欣綜合多份民調指出,台灣18至39歲嘅年輕人當中,有53%至88%話願意「為台灣而戰」。呢個比例雖然睇落好鼓舞,但莫少白提醒,數字唔等於實力,冇後備訓練、冇全民防衛教育、冇動員制度,再多表態都難轉化為實質戰力。
軍事評論員、前國防部戰略規劃人員林穎佑亦指出:「國防唔係靠感動,係靠制度。如果社會冇建立起應有嘅訓練同應變網絡,民意只會變成一陣風,嚟得快去得更快。」
根據近年對俄烏戰爭初期志願兵組織混亂情況嘅報導,亦可以見到即使一地民眾愛國熱情高漲,但如果後勤、訓練、資源同政策唔到位,戰力會迅速崩潰,結果只係徒增傷亡。
至今,台灣國防部尚未回應《外交家》文章內容,但有立法院外交及國防委員會成員私下表示,確實有必要加強全民備戰教育,唔可以再停留喺象徵式支持同政策口號階段。
莫少白總結話:「意願唔等於能力,戰場唔係比誰口號喊得大聲,而係睇邊個準備得更實在。」佢強調,今時今日嘅台灣唔可以再等到戰爭爆發先來應變,而係要喺和平時期就做好心理、體能同制度層面嘅預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