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關係持續緊張,中國近日傳出有意單方面解除部分對歐洲議會官員嘅制裁,引發外界對歐中關係會否解凍嘅可能。根據消息人士透露,中國同歐洲議會就解除2021年起實施嘅制裁進行緊談判,現時已經進入最後階段。
據報導,解除制裁對象包括歐洲議會人權委員會同五名曾遭中方制裁嘅議員。呢批制裁源自2021年3月,當時歐盟聯同英國、加拿大、美國對中國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四名高層領導人實施制裁,理由係佢哋喺新疆打壓維吾爾族人權。北京迅速反制,針對多名歐洲議員、機構出手,包括禁止入境、凍結資產等。
遭制裁嘅前歐洲議員包瑞翰(Reinhard Bütikofer)喺接受德國之聲訪問時直言:「中國喺2021年出招制裁,簡直係戰略上嘅愚蠢舉動。最大嘅受害者其實係中國自己,因為咁樣反而激化咗歐洲對中國人權政策嘅反彈。」佢認為如果中方願意主動解除部分制裁,係遲來嘅清醒,但歐盟唔應該因此放棄本身對中國長期堅持嘅原則。
雖然歐洲議會表現積極,但歐盟執行機構——歐盟委員會及其對外行動署就相對保守。一名發言人表示,歐盟未見中國喺新疆人權狀況方面有明顯改善,因此與新疆相關制裁會繼續維持,認為「我哋嘅政策唔係基於禮尚往來,而係基於人權原則。」
與此同時,中國近月對歐洲頻頻釋出友好訊號。今年3月,習近平喺北京接見多名歐洲商界領袖,強調外資企業對中國現代化係非常重要,又呼籲歐洲企業加大投資中國,「投資中國就係投資未來」。之後西班牙首相桑切斯訪華期間,習近平又再提及,歐盟係「多元世界嘅支柱」,應加強合作,應對全球風險同挑戰。
雖然北京姿態放軟,但多名歐洲外交官都表示都唔應該樂觀得太早。有德國外交官對指出,歐方喺今年7月預計舉行嘅歐中峰會上,提出「明確要求」,包括要求中方停止支持俄羅斯對烏克蘭嘅戰爭、縮減對產能過剩行業嘅補貼等,呼籲唔好被「中方非出自真誠的和解」牽着走。
德國馬歇爾基金會中國問題研究員指出:「中國喺戰略立場上冇太大轉變,今次可能係對國際局勢逼出嚟嘅調整。歐洲要識分清楚策略讓步同根本改變之間嘅差異。」
即使中方落實解除制裁,歐洲議會是否會因此解凍《歐中投資協定》審批仍然未知。該協定喺2020年底談妥,但喺制裁事件爆發後即遭歐洲議會凍結。議長梅特索拉發言人表示,恢復議會與中國正常往來固然重要,但會唔會繼續推動協定通過,要視乎中方未來有冇實質讓步。